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简体版|繁体版
无障碍
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党史学习教育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抗日烽火中的晋察冀文艺

2024-12-03 08:1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创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被党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党的领导下的晋察冀边区文艺工作者以革命文学艺术为有力武器坚持对敌斗争,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等作品,这些文艺作品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歌颂抗日英雄事迹、揭露侵略者的罪行、激发民众团结抗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巩固和扩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宣传抗战的诗歌多以街头诗的形式出现。街头诗也叫墙头诗,就是把创作的诗歌写在红绿纸上再贴到墙上,有的还配上几笔简单的画。街头诗起源于延安,后传到晋察冀边区,在晋察冀边区扎根并得到蓬勃发展。1937年底,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抗敌报》(后更名为《晋察冀日报》)正式创刊,《抗敌报》开辟了文艺副刊《海燕》,成为晋察冀边区的一个重要文艺阵地。《海燕》创刊时就号召晋察冀边区的诗歌工作者写街头诗,开展街头诗运动。在数以万计的晋察冀边区抗战诗歌中,田间的街头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柯仲平的街头诗《杀敌去》、孙犁的街头诗《儿童团长》等是其中的优秀作品。这些宣传抗战的街头诗往往运用民谣的韵律,言简意赅、直抒胸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战斗色彩、饱满的革命热情,形成了明快质朴的风格,深受群众喜爱。当时边区的诗社诗刊众多,如战地社的《诗建设》、铁流社的《诗战线》、新世纪诗社的《新世纪诗歌》以及边区文救会的《边区诗歌》等。抗战街头诗创作的兴起,带动了边区诗歌的创作方向,这些诗刊也都刊登了大量抗战诗歌,形成了宣传抗战的诗坛合力。

除了街头诗,街头小说也是抗战活动的重要宣传形式。街头小说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将创作的小说写在单张纸上再贴到墙上,另外一种则是将小说编入各个乡村、学校、部队、机关的墙报和黑板报,而后者的形式最为普遍。街头小说因通俗易懂、情节生动而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爱,故广泛在晋察冀边区的乡村和市镇开展起来,成为抗战文艺传播的重要形式。随着晋察冀边区各界文艺团体的逐渐建立和工作的活跃,文艺工作者深感短小、通俗的街头小说,已不足以反映晋察冀边区的斗争生活,便纷纷进行深度创作,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这一时期,《晋察冀文艺》《战地文艺》《山》《长城》等文艺刊物陆续出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晋察冀日报》《子弟兵报》以及平西抗日根据地办的《挺进报》、中共冀中区委机关报《冀中导报》等均开辟文艺副刊,孙犁、康濯、萧也牧、丁克辛、王林、柳杞、秦兆阳、管桦等都在这些文艺报刊上发表小说,多方面反映晋察冀边区军民的斗争生活,塑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鼓舞了人们的抗战热情,坚定了人们的必胜信心,晋察冀边区的小说创作也随之逐步走向成熟。

晋察冀边区歌曲的创作热潮形成是以1939年4月《歌创造》的创刊为标志,晋察冀边区音乐协会的成立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晋察冀边区音乐工作者同广大军民坚强地战斗、生活在一起,创作了大量抗战歌曲,最为著名的有牧虹作词、卢肃作曲的《团结就是力量》,曹火星创作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方冰作词、周巍峙作曲的《子弟兵进行曲》等。威武雄壮、昂扬嘹亮的抗战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火炬和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这些抗战歌曲记录了那段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歌颂了英勇无畏的民族大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志,激励着人们砥砺前行,铸就了中国音乐史上的辉煌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