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钦北区2023年底总人口约88.09万,少数民族人口34.10万,占总人口的38.71%。壮族、汉族是主要的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畲、侗、布依、京、仫佬、黎、毛南、土家族等34个民族。
钦北区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坚持以“融”为导向,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五融五同”工作抓手,深化内涵、创新载体,携手共创画好同心圆,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现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1个、模范个人1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个、模范个人4人。2022年被评为第五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一、推动政治引领“融合”,同心共建民族团结大家庭
一是坚持高位谋划推动。坚持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建立了书记、区长“ 双挂帅” 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等工作机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意识形态、政治考核、年度绩效、巡察工作中创建工作始终高位推进。二是健全完善工作格局。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三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印发《钦州市钦北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方案》,制定工作清单,明确工作职责。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调度会等,专题研究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建立任务分工台账,持续有力推进各领域各层级创建。
二、推动文化浸润“融汇”,同心共筑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平台建设共促思想团结。坚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分层分类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全覆盖。打造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实践基地、实践站、实践点等教育矩阵150多个,建成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4个、民族团结进步广场3个,开展各类宣传活动320余场,开展送戏下乡、红歌比赛、我们的节日和各种文艺汇演850场,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二是宣传教育共促浓厚氛围。在车站、交通主干道、医院、服务窗口、公共场所等地,深入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相关主题内容,发布《宣传手册》、倡议书5万余份。发挥“钦北发布”“钦北统战”等微信公众号主阵地作用,开设“钦北石榴红”宣传专栏发布信息220多条。将创建工作信息文章推送并发表在自治区级网站媒体40余篇,发表在市级媒体50余篇,发布钦北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形象标识(LOGO),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文化润心共促精神相依。挖掘传播冯子材、冯敏昌、黄明堂等各族历史文化名人故事,讲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钦北故事”。连续七届举办“广西三月三”节庆活动,组织开展岭头节、燕子节、泥巴节等节庆活动,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广泛认同,促进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三、推动产业发展“融兴”,同心共享全面小康生活
一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经开区为主战场,贯彻落实《钦州市实施新一轮工业强市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建设“6+N”的产业体系,打造精细化工医药、金属新材料、新型建材、新能源、食品加工、林木加工等6个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N个特色产业。建成投产企业135家。实施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突破行动,推进平吉临港产业园、中国—东盟海铁联运钦州转运中心工程、九佰垌绿色工程产业示范基地等平陆运河经济带项目。202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16.2亿元,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总量193.78亿元,增长8.9%;工业投资增长24.4%,多项经济指标增速进入全市前列。二是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投入2.68亿元发展民族聚集村产业,推动贵台龙窑、平吉九佰垌等一批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荔枝、紫米、金花茶、五指毛桃、八寨山泉豆腐花、小董麻通、平吉有菜等乡村振兴产业,带动12800多名各族群众就业,让各族群众日子越过越好。统筹项目资金8.38亿元,实施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达580个,极大提升了群众交通、住房、教育、医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三是推进生态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发展壮大林业、文旅、养老和大健康等绿色产业,围绕“全链条”发展“钦北大米”和预制菜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那练村、新月堂村获第四批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命名、贵台镇、洞利村荣获第一批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村,让生态之美与人文之韵更好地为各族人民造福增利。
四、推动民族三交“融入”,同心共创群众融居环境
一是以交流助力青少年共筑青春梦。实施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计划,发动钦北区各中小学联合广西各市县(区)和海外学生一起通过夏令营和“云连线”等方式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交往交流活动30余场次。连续六届举办校园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128场次。在市第八小学等学校开展以“智慧书法进校园·同心共书民族情”为主题的书法课200多场次。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二是以交流赋能群众安居乐业。建成“城市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9个,着力解决群众就业、社保、教育、住房、急难愁盼问题230多件。在钦北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园区“民族之家”3家,推进“石榴红就业”行动,吸纳2万多名各族群众来钦北务工,开展“社区邻居节”等活动30多场次,建成一批小区“邻里一家”居民服务中心,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为“新市民”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门式”办理和一站式服务,营造群众互嵌生产生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三是以交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实施“坭兴陶+旅游”模式,推出“坭兴陶之旅”“红色文化之旅”“壮族先贤故里行”等旅游线路,挖掘整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礼俗、歌曲舞蹈、服饰美术、传统节庆、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打造贵台镇、洞利八寨原乡、长滩屯巷村成为广西首批百镇千村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镇村,建成贵台龙窑、大寺峨眉湾等民族文化旅游体验区,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五、推动基层治理“融洽”,同心共育法治社会格局
一是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改善基层社会治理,逐步形成了“一个党委强引领、一个中心管统筹、一支队伍严执法、一个网格优治理、一张卡片暖民心、一个握手解民忧”的“六个一”治理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充分利用全国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司法教育实践站和民族团结巡回法庭开展灵活多变的民汉双语司法服务,推动民族工作与司法服务融合发展,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长田街道康桥1209、碧桂园小区,鸿亭街道皇庭御珑湾小区等成立全市首批“邻里守望”调解工作站。创新服务平陆运河新机制,成立平陆运河巡回法庭。推动93个民族聚集村(社区)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针对科学精准划分的2307个网格配优配强183名网格长和2277名网格员。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有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