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烈士和爸爸一样,都是最勇敢的人。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先辈们用鲜血奋斗出来的。”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铜墙铁壁”浮雕墙前献上一束鲜花,“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的女儿都尔汗·拉齐尼不禁落泪,“最好的传承就是,把他们的爱国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9月6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149位各民族代表身着盛装,列队肃立,向抗日英烈敬献花篮,寄托对英烈的深切缅怀。
这是2025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的活动现场。本次参观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63个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由2024年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集体代表、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模范代表后人组成。
仪式后,参观团成员们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525张照片、3237件文物、多个细节丰富的复原场景……一件件珍贵文物、一段段悲壮历史、一个个英勇事迹,全景式展现了烽火岁月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坚守抗战信念、凝聚人民力量的历史画卷。
“这些孩子牺牲时,和我的学生差不多大。”在一组历史照片前,参观团成员、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校长玛依拉·尼亚孜别克眼眶泛红。
“我也想带着我的学生来参观,告诉他们,铭记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必须要做的。”她说。
在“太行精神”展板前,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西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主任陈琳举起手机记录。“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听到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时,我心潮澎湃,一下就回想起很多发生在太行山的故事。伟大的太行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在新时代弘扬的宝贵财富,这是我们三晋儿女的使命”。
从首次展出的沈忠明烈士《革命烈士证明书》,到战士王建堂出川抗战前父亲赠予他的“死”字旗……参观团成员们在展品前不时驻足凝视,神情专注,甚至有成员在接受采访时几度哽咽,不时抬手抹去泪水。
在由5098张抗战老照片拼成的中国抗战巨型照片墙前,参观团成员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留念——1931到1945,5098个日夜,定格了无数同胞的一生,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再一次涅槃重生。
参观接近尾声,参观团成员自发聚集在钢琴前,齐声合唱。《歌唱祖国》《黄河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仿佛穿越时空,回荡在宛平城上空,回荡在卢沟桥畔,与当年抗日战场上军民的呐喊声遥相呼应。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